摘要:目的 系统综述肝癌自发破裂(spontaneous ruptur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R-HCC)的临床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诊断策略及治疗进展,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SR-HCC的文献,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结果 肿瘤直径>5 cm、肿瘤突出肝表面、中-大量腹水、甲胎蛋白水平升高、门静脉侵犯、慢性肝病状态等是SR-HCC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涉及:(1)肿瘤自身的生长特性,快速生长导致组织破坏及血管压迫,肿瘤内部缺血坏死;(2)肿瘤微环境变化,慢性炎症、异常血管生成及乏氧诱导的基质降解增加破裂风险;(3)血管损伤,弹性蛋白变性、胶原纤维降解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血管脆性增加;(4)基础肝病背景,肝硬化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组织脆弱性促进破裂。SR-HC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突发腹痛、休克及腹腔内出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中,CT动态增强扫描可检测活动性出血,超声辅助筛查,MRI用于稳定期评估;其中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最高,可达100%。治疗策略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经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治疗、急诊手术及择期根治性手术。介入治疗可快速止血(成功率为53%~100%),为血流不稳定患者的首选,但需警惕肝功能衰竭风险(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3者的预后差)。手术治疗中,急诊手术适用于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者,但死亡率高(16.5%~100%)。二期手术(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后择期切除)可显著提高生存率(5年生存率达45%,而保守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射频消融亦可用于SR-HCC的止血治疗,但证据有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更多的研究来确定。结论 SR-HCC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其发生涉及多种危险因素及复杂的分子机制。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介入序贯二期手术可平衡止血与生存获益,个体化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其分子机制,并不断优化相关风险评估模型及综合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