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环江下开喀斯特洼地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研究

2025-05-16 30 1.31M 0

  厘清喀斯特洼地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对准确运用沉积地层中的孢粉记录来解析过去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桂西北环江下开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喀斯特洼地,系统开展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鉴定孢粉类型46科/属,孢粉组合中以针叶类花粉占优势(主要为松属),含量为29.02%—74.51%;其次为草本植物(含量为19.89%—67.38%)和蕨类植物(22.75%—68.13%),阔叶乔木类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为2.58%—5.93%;孢粉组合中以松属、柏/杉科、栗属、禾本科、菊科、苋科/藜科、十字花科、天南星科、芒萁属以及凤尾蕨属为主要孢粉类型,但松属花粉的超代表性可能对群落优势种的孢粉含量判断造成一定的干扰性;水稻田、玉米地、桑林、次生林都能较好反映其上及周边近距离植物组成特征,但番薯地与大豆田与其植物组成相关性较差;(2)土地利用强度与表土孢粉组合密切相关,即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表土孢粉组合中的乔木和灌木花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却呈上升趋势;(3)PCA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孢粉组合特征,但不能明显区分出番薯地和大豆田;(4)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平均浓度相近,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孢粉浓度存在差异,其中,玉米地浓度最高(62649粒/g),次生林最低(21223粒/g),农用地的孢粉浓度普遍高于非农用地。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并为孢粉数据库、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工作提供更多的原始数据。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