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并评估其效果是提高农业适应能力的关键。作物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但是已有研究尚未对其适应效果开展充分评估。以东北地区为例,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研究了1985—2015年该区域水稻种植分布迁移的驱动因素,并量化了水稻种植分布迁移适应气候变化的增产效果。研究发现:首先,1985—2015年气候变化促使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了约106km。其中,积温增加是影响东北地区水稻布局变迁最关键的气候因素,使得水稻种植重心向东北方向的迁移了约83km,并推动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张了68万hm2,这一增量占该时期内扩张总面积的37%;然而,降水量的变化对东北水稻种植分布迁移的影响较小。其次,东北水稻种植区域北移有效缓解了水稻生长期的高温胁迫,对提升东北水稻单产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量化分析发现,若不考虑水稻种植分布的迁移,气候变化仅能带来273万t的水稻产量增益。然而,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对水稻单产以及种植分布的影响时,其对于东北水稻总产量的提升效果则显得尤为显著,增产总量达到了约843万t,占据了实际增产总量的31%。这一发现凸显了作物种植分布迁移在适应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风险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水稻种植分布迁移的积极效应,应着重于选育具有更强耐寒性的水稻品种,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全面且有效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与灌溉基础设施,并同步提升产量与环境的协同效应。本研究成果为深化理解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优化中国水稻生产布局以及提升农业的气候适应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