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昼夜节律由内源性生物钟通过核心时钟基因的转录-翻译反馈回路(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feedback loop, TTFL)调控,维持生物体的24 h的行为和生理周期。哺乳动物中,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作为中枢节律起搏器,通过调控时钟基因(如CLOCK、BMAL1、PER、CRY等)的表达,同步协调全身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外周组织与细胞的分子钟通过TTFL与SCN同步,共同维持代谢、免疫及能量稳态的昼夜节律。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可通过引发糖脂代谢失衡、胰岛素信号异常及慢性炎症反应等机制,显著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近年来,靶向核心时钟组分(如CRY、REV-ERB、ROR等)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稳定或抑制TTFL关键蛋白活性,在代谢性疾病干预中显示出独特优势。本文系统综述了此类生物钟靶向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并对其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代谢性疾病的时序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