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描述婴儿回应性照护行为的现况,借助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IMB)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路径,为进一步开展回应性照护行为相关干预、全面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通过方便抽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潍坊市部分婴儿母亲,了解其回应性照护行为以及回应性照护知识、社会支持、育儿自我效能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回应性照护行为的相关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结果:被调查的510名婴儿母亲的回应性照护行为平均得分为(16.41±3.99)分,回应性照护不足比例为25.7%。回应性照护不足组的母亲知识掌握得分(7.70±1.41)、社会支持得分(57.92±15.16)和育儿自我效能得分(30.36±6.48)分别低于充足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回应性照护知识水平[调整OR(adjusted OR,aOR)=0.795,95%CI:0.566~0.838]、社会支持(aOR=0.979,95%CI:0.961~0.996)、育儿自我效能(aOR=0.894,95%CI:0.857~0.932)是回应性照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回应性照护知识(β=0.089,P=0.031)、社会支持(β=0.153,P=0.001)、育儿自我效能(β=0.296,P <0.001)与回应性照护行为直接相关,其中回应性照护知识通过影响育儿自我效能(β=0.095,P=0.014)、社会支持通过影响育儿自我效能(β=0.497,P<0.001),与回应性照护行为间接相关。结论:潍坊市部分婴儿母亲的回应性照护行为需要进一步改进,未来开发回应性照护干预策略时需针对照护者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回应性照护知识,同时要从多方面为照护者提供社会支持,增强照护者的育儿自我效能,从而促进回应性照护行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