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

2025-06-29 10 0.55M 0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评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Kernel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等方法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快;各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呈现“西部—中部—东部”逐渐递减的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各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呈现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现象,高水平趋同俱乐部要比中间趋同俱乐部更加稳定且不易发生转移,具有“马太效应”;空间因素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较大;周边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会对该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产生影响,且导致其发生转移存在差异性,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跨多等级跃迁较为困难。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均衡机制的对策建议。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

  1.2.1.1 农业劳动力的维度。

  1.2.1.2 农业劳动对象的维度。

  1.2.1.3 农业劳动资料的维度。

  1.2.2 指标体系构建

  1.2.2.1 农业劳动者。

  1.2.2.2 农业劳动对象。

  1.2.2.3 农业劳动资料。

  1.2.3 熵值法

  1.2.4 Dagum基尼系数

  1.2.5 核密度

  1.2.6 Markov链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2.2 农业新质生产力时空演进分析

  2.2.1 农业新质生产力区域异质性分析

  2.2.1.1 总体差异分析。

  2.2.1.2 地区内差异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