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分析及气候代表性研究——以安徽寿县为例

2025-05-20 20 1.63M 0

  摘要:以寿县温室气体观测站(以下简称寿县站)选址为例,利用多源资料,从拟选站址的探测环境稳定性、气候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等方面开展分析,为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平均气温、平均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不明显,说明拟选站址周边探测环境稳定,拟选站址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极端气温、极端气压、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显著,反映出拟选站址具有典型的内陆江淮区域气候特征,其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典型江淮区域下垫面温室气体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气候代表性。寿县站拟选站址500 m高度气流轨迹在春季和夏季主要为偏东轨迹,在秋季主要为偏北和东北轨迹,在冬季基本为偏北轨迹,气流输送以近距离输送为主。气流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较大区域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变化特征。1500 m高度各季节气流轨迹分布形势与500 m高度相似,但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流轨迹整体更长,气流输送范围更大,表明在拟选站点,随着观测高度的增高,观测结果所能代表的区域的范围更大。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风速整体不大,春季平均风速相对较大;1月(冬季)东东北(ENE)风出现频率最高,4月(春季)东南(SE)风出现频率最高,7月(夏季)南东南(SSE)风出现频率最高,10月(秋季)东北(NE)风出现频率最高。拟选站点上风向和侧风向无明显的区域性温室气体排放源,符合温室气体选址应避开局地污染源的要求。可见,科学合理的选址策略能够确保观测站位于气象条件稳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从而提高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站点介绍

  1.2 资料来源

  1.3 分析方法

  2 地面资料分析

  2.1 气温

  2.2 相对湿度

  2.3 气压

  2.4 云量

  2.5 降水量

  2.6 日照时数

  2.7 风向风速

  2.8 分析结果

  3 气流三维轨迹分析

  3.1 500 m高度气流轨迹特征

  3.2 1500 m高度气流轨迹特征

  4 结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