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城市形态对PM2.5的交互作用

2025-04-29 30 1.58M 0

  摘要:数字技术作为城市社会发展升级的新兴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产业结构优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现有研究忽略了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协同作用,二者的复杂交互作用对PM2.5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中国272个城市数据,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社会经济因子中,数字技术与人口密度是PM2.5浓度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其中数字技术与PM2.5浓度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城市形态因子中,城市中心性与形状复杂度(PC3)对PM2.5浓度的影响最显著,单中心布局与复杂斑块形态会造成高PM2.5浓度。②数字技术与城市形态的交互效应均超过单因子效应,其中,数字技术与城市紧凑度和连接度(PC1)的交互效应较单因子叠加强度提升了3.20%~24.76%,与城市规模和连接度(PC4)的交互效应提升了10.95%~44.80%;而数字技术与中心度和形状复杂度(PC3)的交互效应在2005—2015年间较单因子叠加强度增强6.08%~8.46%,但到2020年该交互效应强度降低了0.16%,揭示了数字技术与复杂城市形态协同治理PM2.5的潜力。③数字技术的独立减排效应易被“技术-空间”协同矛盾削弱。研究显示,数字技术虽能独立抑制PM2.5排放,但其与GDP增长、城市中心性及形状复杂性等空间维度的交互作用会削弱减排效益。建议突破单要素治理框架,构建“技术赋能-空间适配”的协同路径,通过数字技术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实现环境治理与空间优化的协同增效。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

  1.2 因子选择与数据来源

  1.2.1 PM2.5浓度

  1.2.2数字技术及其他社会经济因子

  1.2.3 城市形态因子

  2 结果与讨论

  2.1 PM2.5浓度时空格局

  2.2 单因子探测结果

  2.3 交互探测结果

  3 结论与建议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