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威远背斜南部多向挤压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2025-04-25 30 1.76M 0

  摘要:受周缘挤压造山作用影响,四川盆地西南部发育了多组不同走向的构造,表现出复杂的叠加变形特征。理清不同断裂系的活动期次与成因机理,对于认识油气运移通道、圈闭形成与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震反射数据,以威远背斜南部地区为例,开展精细的构造解析,旨在厘清该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演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发育了NEE向和NW向两组挤压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其中,NEE向构造受到寒武系、志留系和三叠系内塑性滑脱层影响,主要发育薄皮构造,并且表现出分层变形的特征。NW向构造则主要受控于志留系和三叠系两套滑脱层。识别的生长地层和构造演化恢复结果指示,NEE向构造经历了晚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喜马拉雅期4期变形,而NW向构造主要经历印支早期、印支中期和燕山—喜马拉雅期3期主要变形。NEE向构造在早期变形中快速由南东方向传递至底部寒武系膏盐滑脱层尖灭处,形成自流井背斜。然而,随着后期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的减弱,构造变形基本不再往前传递。虽然NW向构造开始发育时间晚,但是持续的构造作用使变形还在向北东方向继续传递。因此,研究区现今复杂的叠加变形样式主要受控于滑脱层的空间展布及各个方向构造活动期次和变形量。

  文章目录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构造几何学特征

  2.1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2.2 典型剖面特征

  3 构造演化过程

  3.1 生长地层识别

  3.2 平衡剖面恢复

  4 讨 论

  4.1 多向挤压构造演化过程

  4.2 叠加挤压变形传递的主控因素

  5 结 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