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与育种利用进展

2025-04-17 80 0.65M 0

  摘要: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生物灾害因子——害虫严重威胁着我国和亚洲各国的水稻生产。其中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是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科学家从稻种资源中发掘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水稻抗虫品种应用于生产,促进了以抗虫品种为基础的害虫绿色防控理念的发展和实践。本文以已经成功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为重点,首先对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机理解析和育种利用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以便读者能够了解水稻抗褐飞虱研究和应用进展,同时对未来进一步加强水稻抗褐飞虱研究进行了展望。

  文章目录

  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概况

  2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与机理解析

  2.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

  2.1.1 CC-NB-LRR类抗褐飞虱基因

  2.1.1.1 Bph14 编码一个典型的CC-NB-LRR抗性蛋白

  2.1.1.2 Bph9及其等位基因Bph1、Bph2、Bph7、Bph10、Bph18、Bph21和Bph26,编码一个CC-NB-NB-LRR蛋白

  2.1.1.3 Bph37编码一个CC-NB抗性蛋白

  2.1.2 LecRK类抗褐飞虱基因

  2.1.2.1 Bph15

  2.1.2.2 Bph3

  2.1.3 LRD类抗褐飞虱基因

  2.1.3.1 Bph6编码一个含有两个LRD结构域的新型抗虫蛋白

  2.1.3.2 Bph30也编码一个含有两个LRD结构域的新型抗虫蛋白

  2.1.3.3 Bph40编码一个LRD类的抗虫蛋白

  2.1.4 其他类型的抗褐飞虱基因

  2.1.4.1 Bph32编码一个含有unique short consensus repeat(SCR)结构域的蛋白

  2.1.4.2 Bph29编码一个含B3-DNA结合结构域的蛋白

  2.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机理解析

  2.2.1、BPH14通过WRKY转录因子传递抗虫信号

  2.2.2、BPH14-BISP-OsNBR1精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