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文档首页 文档分类 切换分类

超临界二氧化碳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CT/XDR实验研究

2024-05-20 16:36220下载
文件类型:PDF文档
文件大小:2.29M

  摘要: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2与煤体接触产生的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能够改变煤体裂隙形态,但压裂过程中SC-CO2与煤体接触时间较短,短时作用下SC-CO2的吸附膨胀及溶解萃取作用对煤体裂隙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开展了SC-CO2短时作用下煤体的裂隙演化研究,通过CT扫描研究不同变质煤体裂隙随累计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CT二维扫描图像的灰度值分布函数并构建浸泡时间与裂隙演化规律的关系,定量表征煤体裂隙的变化。结合XRD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对煤体物质成分变化的影响,明确SC-CO2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规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SC-CO2短时作用下吸附膨胀作用会导致煤体裂隙收缩,溶解萃取作用使裂隙发生扩展;浸泡煤体过程中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同时发生且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分别交替占据对煤体裂隙的主导作用;不同变质煤会影响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的强度和主导时间。褐煤浸泡30min时吸附膨胀占据主导作用,浸泡90~240min溶解萃取作用增强并占据主导。烟煤浸泡30~90min时吸附膨胀作用较强,浸泡90~240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无烟煤浸泡30~150min时吸附膨胀作用占据主导,浸泡150~240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

  1.1实验原理

  1.2实验系统

  1.3实验方案

  2结果与分析

  2.1褐煤

  2.1.1 褐煤CT扫描图像

  2.1.2 褐煤整体灰度值分析

  2.1.3褐煤裂隙灰度值分布特征

  2.1.4褐煤裂隙灰度值分布拟合函数

  2.2烟煤

  2.2.1烟煤CT扫描图像

  2.2.2烟煤整体灰度值分布

  2.2.3烟煤裂隙灰度值分布

  2.2.4烟煤裂隙灰度值分布拟合函数

  2.3无烟煤

  2.3.1无烟煤CT扫描图像

  2.3.2无烟煤整体灰度值分布

  2.3.3无烟煤裂隙灰度值分布

  2.3.4无烟煤裂隙灰度值分布拟合函数

  2.4不同累计浸泡时间煤体XRD测定结果

  3 结论



登录 后下载文档


1/26专辑:论文下载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