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37M
摘要:目的:探究针刺和非穴浅刺的临床疗效及mRNA转录组学特征,为非穴浅刺是否适合作为针灸临床试验的假针刺对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8日—2019年7月29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共80例,采用计算机完全随机设计将80例患者分为针刺组(n=41)和假针刺组(n=39),同时选取12名健康受试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针刺组患者取百会、神庭、中脘,以及双侧曲池、天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假针刺组患者在头部、上肢、下肢和腹部分别选取8个非穴点,采用非穴浅刺。2组患者均1次/d,5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共2个疗程。采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价风团和瘙痒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价瘙痒程度;采用盲法评价以评估盲法实施情况。同时,采集治疗前后CSU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提取白细胞总核糖核酸。根据临床评价和样本质量检测结果,从针刺组和假针刺组中各选取6名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并选取6名健康受试者的血清作为对照。采用BGISEQ-500测序仪对总RNA进行测序,获得合格的原始数据,并通过“DEG seq”软件包筛查差异表达的mRNA,并进行2组患者mRNA表达异同的分析。结果:在临床试验中,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1、2、3、4周UAS和VAS评分均下降(P<0.01);2组患者UAS和VAS评分下降均与时间有关(P<0.01),与分组及分组与时间交互无关(P>0.05)。在第2周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猜测接受真针刺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NA转录组学测序中,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生物学进程方面,2组共同富集在凝血、血肿、氧气运输及气体运输等;在细胞成分方面,2组共同富集血红蛋白复合物、血小板α颗粒、细胞外泌体、细胞膜外细胞器、细胞外囊泡等;在分子功能水平方面,2组共同富集于肌动蛋白丝结合物、结合珠蛋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血氧结合等。在KEGG通路富集分析上,2组共同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EMC-受体相互作用、癌症微小核糖核酸、癌症蛋白多糖、膀胱癌、疟疾等多个条目。结论:针刺组和非穴浅刺假针刺组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和mRNA转录组学特征。针灸临床研究的对照设置中,应充分考虑疾病特异性,非穴浅刺的假针刺对照可能不适用于荨麻疹等皮肤疾病。
文章目录
1资料
1.1研究对象
1.2伦理审查
1.3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4.1 CSU患者的纳入标准
1.4.2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观察中止标准
1.7 剔除脱落标准
2方法
2.1样本量计算
2.2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2.3 分组与治疗
2.4观察指标
2.4.1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
2.4.2 视觉模拟法(VAS)评分
2.4.3盲法评价
2.5 RNA分离和测序
2.5.1样本采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