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结构对黔南山地烤烟量质协同性的影响

2025-07-04 00 0.63M 0

  摘要:【目的】探明黔南山地烤烟质量与产量协同的最佳群体结构。【方法】设置了3个烤烟群体结构,分别为15 000(D60)、18 000(D50)和21 000株·hm–2(D43),测定了烟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烘烤损失率和品质及其构成因素,利用指数和法综合评价了不同群体结构下黔南烤烟生产的量、质协同性。【结果】2年试验中,烤烟单叶重和烘烤损失率随群体结构的增大而降低,D43处理显著低于D60处理。烟叶干物质积累量、群体有效叶片数、产量随着群体结构的增大而增加,产量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烤烟产量性状综合评价得分为D50>D43>D60。C3F烟叶外观质量和物理特性赋值得分随着群体结构的增大而降低,B2F烟叶外观质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而物理特性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和物理特性综合评价均表现为D60>D50>D43。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均表现为随群体结构增大先增后降,表现为D50>D43>D60。烟叶品质赋权综合评价得分为D50>D43>D60。综合烟叶品质和产量赋权得分,量、质协同综合评价得分为D50>D43>D60。【结论】在黔南山地植烟生态条件下,行距110 cm和株距50 cm构建的群体结构(18 000株·hm–2)提高了烟叶品质,改善了烟叶产量构成因素,降低了烘烤损失率,实现了黔南山地烤烟生产的量质协同性。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