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雷达特征对比分析

2025-07-02 10 2.06M 0

  摘要:基于新源C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伊犁河谷东段2023年6月12日和8月7日(简称“6·12过程”和“8·7过程”)两次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及雷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6·12过程”为短时强降水,该过程是由中亚短波槽快速东移引起的,槽前西南气流提供充足水汽供应;“8·7过程”为混合型降水,该过程由中亚长波槽缓慢东移造成,其中中尺度辐合切变线是导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西南气流叠加副高西侧偏南气流共同输送水汽。(2)影响两次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不同,中β尺度线状对流带内中γ尺度对流风暴造成“6·12过程”短时强降水,组合反射率因子CR最大值为50 dBz;中γ尺度块状对流风暴造成“8·7过程”短时强降水,CR最大值为45 dBz,均为低质心强风暴,过程中其他降水阶段,出现中γ尺度块状回波单体,强度低于35 dBz。(3)两次过程的微物理特征也不同,“6·12过程”5 km以上高度层存在冰相粒子,在下落过程中逐渐融化并不断凝结和碰并增长,1.5°仰角偏振量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为0—2.4 dB,差分传播相移率KDP为0—3.0°·km-1,相关系数CC接近1。“8·7过程”中高空无冰相粒子,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不断碰并增长为高浓度的大雨滴,1.5°仰角偏振量ZDR为2.4—4.0 dB,KDP为0.6—1.8°·km-1,CC接近1,过程中的其他降水阶段,双偏振量数值变化不大,但高值区范围减小,主要以小范围高浓度和粒子相态均一性强的小雨滴为主。两次过程双偏振量高值区均与强降水中心重叠,具有指示意义。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