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笔谈

2025-07-01 50 1.32M 0

  摘要:“节日化”(festivalization),又称“节庆化”或“节会化”,指一种以政府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将各类节日文化要素创新利用并转变为新节事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节日化便成为全球社会文化发展转型的一种新趋势和新现象,至今方兴未艾,其显著表现形式有:一是新兴节庆数量激增,受众日趋多元,迎来节庆大繁荣(festival boom);二是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不断征用、收编,甚至重组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组配成全新的节日形式,以实现利益诉求或满足地方需求;三是在数字技术与遗产保护双重加持下,传统节日的多重文化内涵被不断发掘和重构,大量节日被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入主流话语体系。概言之,在节日化进程中,传统节日从相对封闭的仪式性、周期性的社区活动变成充满商业或政治气息的开放性节事,其价值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家族或社区,而成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文化实践综合体,是联结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文化载体,并呈现出流动不居、多元交互的生存状态。当下,节日化现象已是最引人瞩目的全球文化景观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进程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嬗变的社会文化景观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本组笔谈沿用“节日化”概念,并视之为一种方法和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当代节日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与新样态。李生柱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节日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节日化在中国当下的具体呈现,并讨论了节日化的当代争议及未来路径;罗彩娟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节日遗产化的相关问题,认为遗产化为节日传承发展构筑了公共文化空间,为传统节日活态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龙正荣聚焦近年来黔东南地方节庆中新兴的姑妈集体回娘家活动,讨论了传统习俗的伦理意蕴与当代价值,这一案例是“社会节日化”的典型呈现,说明在节日化进程中传统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赵彦民则以日本能登半岛的切子灯笼祭为案例,讨论了传统祭礼如何被遗产化、最终演变成公共节庆的过程,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海外“节日化”的精彩案例。期待本组笔谈的案例经验和学术探讨,能深化“节日化”议题的研究,为创新节日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贡献力量。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