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M
摘要:干旱区作为全球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的重要源汇区域,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模式塑造了微塑料污染的特殊性。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干旱区微塑料的来源与污染特征、迁移规律及生态风险。污染特征方面,干旱区土壤微塑料丰度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纤维状微塑料占比达64%~92%,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尼龙为主要成分,其中农膜残留是主要来源。迁移机制上,风蚀和沙尘暴事件主导局地至区域尺度传输,纤维状微塑料因高长径比和低密度更易通过大气环流实现跨境迁移;电场与风场耦合作用延长了微塑料的大气驻留时间。生态风险方面,微塑料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如孔隙结构、持水性)、干扰微生物代谢及诱导植物氧化应激,对生态系统产生多维度影响。未来需重点关注多尺度模型耦合、微塑料-污染物复合效应及标准化监测体系的建立。
文章目录
1 干旱区微塑料的来源与输入途径
1.1 农业活动主导的微塑料输入
1.2 城市与旅游带来的微塑料输入
1.3 微塑料迁移的大气传输路径
2 干旱区微塑料污染时空特征
2.1 土壤系统的空间异质性
2.2 干旱区大气中微塑料时空规律
2.3 干旱区水环境微塑料分布情况
3. 干旱区微塑料迁移机制
3.1 风蚀驱动的微塑料水平迁移
3.2 微塑料水文迁移
3.3 生物介导的迁移与转化
4. 干旱区微塑料污染环境效应与生态风险
4.1 微塑料对干旱区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4.2 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与生态风险
4.3 微塑料表面污染物吸附加剧其生态风险
4.3.1 微塑料-塑化剂复合污染特征
4.3.2 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特征
4.3.3 微塑料-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5. 未来优先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