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蚊种构成、季节消长及不同生境类型蚊密度,初步掌握三带喙库蚊抗药性水平,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3年4-11月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成蚊种类和密度;采用接触筒法对2023年野外采集的三带喙库蚊成蚊进行抗药性测定;SPSS 25.0软件用于统计分析,蚊种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检验,三带喙库蚊季节消长差异采用Friedman检验、密度差异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020-2023年共捕获成蚊7 807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 248只,占总数的28.79%,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374.187,P<0.001)。不同生境蚊种构成不同(χ2=1 744.204,P<0.001),但三带喙库蚊在各类生境的构成比均排第2位。5-8月为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期,监测生境中以猪圈密度最高,为9.70只/(灯·夜),不同生境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370,P<0.001)。不同年份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009,P<0.001)。三带喙库蚊密度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呈正相关(ρ=0.704,P<0.001;ρ=0.648,P<0.001)。三带喙库蚊成蚊对0.025%高效氯氰菊酯、0.025%溴氰菊酯、0.05%溴氰菊酯、0.25%氯菊酯、5%马拉硫磷、0.1%残杀威24h死亡率分别为1.05%、8.42%、10.75%、18.75%、25.26%和91.49%。结论 重庆市沙坪坝区5-8月为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期,三带喙库蚊成蚊对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均产生了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可疑抗性,建议在高峰期前采用复配杀虫剂集中灭蚊,以延缓蚊虫抗药性,降低蚊密度,预防乙脑疫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