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最佳修复位点的生物力学研究

2025-07-07 70 1.05M 0

  摘要:目的 明确肌腱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不同血供分区及距断端不同距离对修复结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方案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36例新鲜猪膝关节标本,制备标准化内侧半月板后根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组1(红–红区,n=18)和组2(红–白区,n=18),每组进一步分为5mm(n=6)、10mm(n=6)和15mm(n=6)3个亚组。通过趾深屈肌腱重建后根,采用界面螺钉固定,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极限失效载荷、极限位移及刚度,并记录所有样本的失效模式。结果:组1的极限失效载荷显著高于组2(P<0.001)。在组1中,10mm和15mm亚组极限失效载荷显著高于5mm亚组(P<0.001),而10mm与15mm亚组无显著差异(P=1.00);组2中各位置间失效载荷无显著性差异(P=0.309)。在极限位移方面,组1和组2中,5mm亚组均显著高于10、15mm亚组(P<0.05),而10mm与15mm亚组间无显著差异(P=1.00)。在刚度方面,组1和组2中,5mm亚组显著低于10、15mm亚组(P<0.05),10、15mm亚组间差异不显著(P=1.00)。极限失效载荷存在横向(红–红区/红–白区)与纵向(5、10、15mm)显著交互作用(P<0.001),而位移与刚度无明显交互作用(P=0.922;P=0.654)。所有样本的失效均由于肌腱切割半月板造成,未见肌腱断裂或螺钉松动等其他失效形式。结论 肌腱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时,选择红–红区且距断端10 mm位点可显著提升修复结构的生物力学性能。

  文章目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标本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分组

  1.2.2 模型的修复操作

  1.3 生物力学测试

  1.3.1 极限载荷测试

  1.3.2 失效模式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组间比较

  2.2组1亚组分析

  2.3组2亚组分析

  2.4交互效应分析

  2.5 失效模式

  3 讨论

  4 结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