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泥坡铜矿床是近年来在康滇铜铁钴成矿带发现的一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伴生钴元素。除少量独立钴矿物(如辉砷钴矿)外,钴主要富集于黄铁矿中,但其在黄铁矿中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矿物学观测,将红泥坡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Ⅰ).磁铁矿阶段:浸染状磁铁矿与钛铁矿广泛发育,金属硫化物沿层状岩石的片理呈平行分布。(Ⅱ).磁铁矿-硫化物阶段:磁铁矿-硫化物多以细脉状胶结围岩角砾,或充填于早期矿物裂隙中,黄铜矿和黄铁矿多呈浸染状或自形粒状。(Ⅲ).硫化物阶段:黄铁矿-黄铜矿-方解石-石英脉发育,矿物颗粒较大且成分简单,为红泥坡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Ⅳ).方解石-石英阶段:主要发育贫矿化的方解石-石英脉,穿切早期含金属矿脉,不含金属矿物。根据黄铁矿的产状及矿物共生组合,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期次):多孔状自形黄铁矿(PyⅠ)、包裹或交代PyⅠ的浸染状和团块状黄铁矿(PyⅡ)、穿切或交代PyⅡ的细脉状黄铁矿(PyⅢ)。利用LA-ICP-MS、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技术,对红泥坡矿床不同类型/期次(成矿阶段)黄铁矿中钴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钴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未发现独立矿物包体。LA-ICP-MS结合电子探针元素面扫分析显示, PyⅡ中钴含量最高(469×10-6~20783×10-6),而PyⅢ中钴含量相对较低(<13.8×10-6),暗示钴的富集可能主要发生于主成矿期,且成矿环境与黄铁矿形貌变化是制约红泥坡铜矿床钴富集的关键因素。